常吃归脾丸,三个部位的血液供应慢慢恢复,一文总结:
1、脑部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够是临床上常见的病,常常发生。
它的原因主要是颈椎问题和动脉硬化。
因为椎基底动脉硬化,血管变窄,或者颈椎机械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动脉被压迫变形,血流受到阻力,脑组织灌注减少,再加上血管痉挛,导致脑干、小脑和枕叶缺血。
这种病在中医里属于“眩晕”类,病位在脑,和肝、脾、肾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各种风引起的头晕都跟肝脏有关”,张景岳说“没有虚弱是不晕的,眩晕多半是虚的,兼有火和痰的比较少”。
这病是本虚标实的表现,主要是气血肾精不足,血液瘀滞脉络堵塞。
因为正气虚弱,气血造血的源头不够,脏腑经脉功能减退,精血亏损,血液流通不顺,脾胃运化失常,痰瘀阻塞血管,脑部血管得不到充足血液,导致头晕。
归脾丸由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酸枣仁、龙眼肉、远志、木香、大枣、甘草组成,主要作用是补气养血,健脾安神。
两种方剂一起用,能益气补血,健脾理气,活血化瘀,养血安神。
现代研究表明,归脾丸能改善中枢神经功能,增强免疫力,还能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脑动脉血流,减少血管痉挛,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所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不错。
2、心肌供血不足:
冠心病是常见病,也是危害健康的大问题,多发于年纪大的人,身体变弱,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减退,导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阻碍心脉,发生冠心病。
在中医里,这属于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表现是本虚标实,主要原因是气虚血瘀,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心气虚”。
归脾汤包含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石菖蒲、木香、焦山楂、枣仁、炙甘草。
党参、黄芪、白术、甘草性温,补气健脾,增强身体后天之气;当归辛甘温,养肝生血;茯神、枣仁、龙眼肉性甘平,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心脾双调;炙甘草补脾益气。
整方通过调理身体,恢复正气,增强后天脾气,达到治疗心肌缺血的效果。
现代研究证实,归脾汤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抗抑郁、强心、扩张冠脉和外周血管、抗血栓、抗心肌缺血、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当归能增加心脏血液供应,抗心律不齐,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还能提升免疫力,促进造血,安神,延长睡眠。
党参有镇静催眠,增加心输出量但不影响心率,增强造血功能。
酸枣仁成分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心肌损伤,明显降低心律失常,对缺血再灌注的大鼠心律失常有保护作用。
远志有益智安神、镇静催眠的功效。
3、肾脏供血不足:
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肾衰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亚太地区很常见。
DN的主要原因是高血糖造成肾小球微血管病变和氧化压力,主要表现是蛋白尿,蛋白尿的多少直接影响肾功能恶化速度,所以减少尿蛋白漏出是治疗重点。
DN发展过程比较隐秘,也有研究认为血液流变异常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N在中医里属于腰痛、水肿、关节疼痛、虚劳、尿浑等病症范畴。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制定的《糖尿病肾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把DN本质分为4型: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阴阳两虚;表现分为3型:湿证、瘀证、痰瘀证。
临床中最常见是气阴两虚,根据气阴两虚患者表现的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自汗盗汗等症状,采用生脉散和归脾汤加减治疗。
方中人参、黄芪性甘温,是补气的主药,能大补元气;麦冬甘微苦,养阴生津,治疗阴虚内热、口渴少津;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脏补气养阴,四味药相合,气阴双补,配合成主药。
研究显示,黄芪能降血糖,加强代谢,提高身体适应能力,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
白术、茯苓、甘草性甘温,辅助黄芪补气;龙眼肉、酸枣仁、当归滋润,养血助阴;木香有香燥作用,调理心脾气。
整方具有补气养阴、补血作用,符合DN气阴两虚的病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